您的位置: 吉林之声 > 资讯 > 正文

访微生物研究博士孟琳: 扎根黑土,解码微生物的“生存密码”

2025-04-30 12:23:08来源:阅读:-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台显微镜下正闪烁着微弱的光斑,孟琳博士轻调焦距,仔细观察着耐盐碱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同时,实验室的计算机屏幕上,一组通过测序技术获得的耐盐碱微生物基因序列数据正在缓缓展开,供她进一步分析。作为微生物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她已在盐碱地微生物抗逆基因研究中深耕近十年,从发现4株高效耐盐菌新种到破解基因功能,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助力盐碱地改良,她用科学之钥叩击着微生物世界的奥秘之门。

从“生命好奇者”到“基因解码人”

2007年,孟琳考入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这座以石油工业闻名的城市里,她初次踏入了生命科学的殿堂。彼时的她未曾想到,一次关于“极端环境微生物”的讲座会彻底点燃她的科研热情。“教授讲到古细菌在火山口、盐湖中存活的机制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微小生命的生存智慧可能藏着解决人类资源危机的答案。”带着这份好奇,她以专业名列前茅的成绩进入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微生物学硕士,并在此后完成硕博连读。将研究方向锁定为“微生物抗逆基因发掘”。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在农业、环境保护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深入盐碱地,采集土壤样本,分离鉴定中度嗜盐菌。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里,她曾连续一个月驻扎在实验站,筛选上千份菌株。“有时培养皿连续一周毫无动静,但突然冒出一个菌落,那种惊喜足以抵消所有疲惫。”2014年,她和团队首次分离出4株高效嗜(耐)盐新种,相关成果发表于《Antonie van Leeuwenhoe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and Molecular Microbi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这两本杂志上,成为她科研生涯的首个里程碑。

博士期间,她将目光投向基因层面,独立克隆并鉴定了包括umpAB在内的4个耐盐碱基因。其中,对DUF1538家族基因的功能解析被视为“原始创新”——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耐盐机制的理论空白,更为后续基因工程改良作物提供了新靶点。“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未来或许能通过编辑这类基因,让作物在盐碱地‘逆风生长’。”谈及此,她的眼中透着科研人特有的执着。

微生物抗逆领域的突破

孟琳的科研成就,不仅体现在她对微生物抗逆基因的深入研究上,更在于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博士后期间,她主导或独立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解决了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并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或方法。她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孟琳已在Scientific Repor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共发表及参与的SCI论文共计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2篇,包括JCR一区论文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4.122。这些论文,不仅展示了她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深厚造诣,更为她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除了论文发表,孟琳在学术著作领域亦贡献卓著。她作为副主编深度参与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生物专业英语》(第二版)的编撰工作,该著作作为行业教育标准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惠及数万学子,对提升我国生物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技术创新转化层面,孟琳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这些专利,涉及游动球菌耐盐碱基因mceT、喜盐芽胞杆菌钠/氢逆向转运蛋白基因sdmlT、肇东盐单胞菌耐盐碱基因duf2062以及安达喜盐芽孢杆菌耐盐碱基因rdd的鉴定方法。这些专利的获得,不仅证明了她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实力,更为她在未来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中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尺讲台:在年轻心中播撒科学火种

孟琳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科研领域。在实验室管理和团队协调方面,她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作为实验室的核心人员,她不仅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实验仪器的维护与校准,还管理试剂耗材采购、库存及菌种保存,并监督实验室安全操作以确保符合生物安全与伦理标准。她的严谨态度和高效管理,使得实验室运转有序,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孟琳还承担了团队秘书的职责,负责协助团队带头人处理团队事务、与团队成员沟通以及管理团队学科资源。她以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技巧,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她的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使得团队在科研项目中屡创佳绩,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黑土地上书写答案

从学生到教师,孟琳始终扎根东北。许多人问:“为何不去沿海或国外发展?”她的回答朴素而坚定:“黑龙江有2250万亩盐碱地,我的研究从这里起步,也要在这里结果。”

面对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的浪潮,她始终保持开放姿态:“CRISPR技术能让基因编辑更精准,AI预测模型可加速抗逆蛋白设计——但再先进的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人。”未来,她计划拓展国际合作,与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团队交叉攻坚,“希望5年内解析出耐盐基因的完整调控网络,为设计‘智慧微生物’铺路”。

探索未知,勇攀高峰

对于未来,孟琳有着更加宏大的科研计划和学术目标。她希望继续深入研究微生物的抗逆机制,特别是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她计划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微生物抗逆基因的调控网络和功能机制。同时,她还希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环境保护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验室管理和团队建设方面,孟琳也有着更高的追求。她希望将实验室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共同探索微生物学的奥秘。她相信,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一定能够在微生物学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撰稿人:林音


推荐阅读:

滚动推荐
23:08访微生物研究博士孟琳: 扎根黑土,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台显微镜下正闪烁着微弱的光[详细]
22:10中国高科2025年一季度:稳健经营
2025年4月29日,中国高科集团(股票代码:600730)发布202[详细]
21:08名厨助阵、品质赋能,中粮餐饮供应链
2024年,国内川菜(仅中式正餐)总门店数突破15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详细]
10:02打造“森系”场景力,极狐阿尔法S/
10:05“森系”清新扑面而来,极狐阿尔法S
42:12五一逃离人海!这座秦岭深处的隐世小
当五一假期的人潮涌向西安城墙和回民街时,聪明的老陕早已把目光投向了秦岭[详细]
46:28“丝路空天智能创新研讨会2025”
在国家“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规划与改革试点政策的双重驱动下,4月24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