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届,万众期待的央视315晚会如约而至。在今年的晚会上,十大橄榄菜品牌之一的玉蕾橄榄菜,被曝光产品卫生存在严重问题。继2022年“酸菜事件”被曝光后,酱腌泡菜行业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面对知名品牌的接连翻车,网友们坐不住了。不少消费者表示:“恨不得吐上三天三夜,把这些年吃下去酱腌泡菜尽数吐出来。”也有消费者表示:“选择大品牌都避不过坑,那泡菜以后还能再吃吗?” 酱腌泡菜行业连续两年“荣登”央视315晚会,不禁让人深思,酱腌泡菜行业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不良商家压低成本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从两次曝光的视频中不难看出,酸菜事件也好,橄榄菜事件也罢,皆非个别员工“疏忽行为”导致,而是整个企业从上至下就没有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另外,从曝光的企业规模来看,整个酱腌泡菜行业大概率都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和生产技术问题。
毫无疑问,安全和质量是任何一位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必须坚守的底线和红线。而被曝光的企业,早就把食品安全卫生抛之脑后。企业为了能保住利润,其他皆可以不管不顾。更令人气愤的是,出口和国内代加工料包采用了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和要求,由此更加激发了网友们的愤怒和厌恶。这种如此没有底线的做法,不仅会让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任,更会对“中国酱腌泡菜”失去信任。
监管缺失 导致乱象丛生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以来,已经历经一次修订与两次修正,可见国家在立法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近年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若干典型案例,进一步从司法解释和判例层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面对接二连三出现的“酸菜事件”和“橄榄菜事件”,网友们不禁发问:“为何相关法律的出台,并没有对这些企业的行为起到遏制效果?”这与地方职能部门是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督促企业将规范和标准落到实处有着直接的关系。部分地方职能部门,任由企业“自由发挥”,而非严格监管,没有做到把“探照灯”照在生产厂家的头顶,给部分企业留下了可“暗箱操作”的空间。就连参与起草《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橄榄菜(征求意见稿)》的汕头市玉蕾食品实业有限公司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食品安全生产问题,足见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多么大的漏洞。失信于消费者,不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致命影响,而且对从2004年开始就问题频出的酱腌泡菜行业更是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古法制造 根深蒂固
中国众多传统行业每每提及制造工艺之时,都会宣传“坚持古法工艺”,似乎只要坚持古法工艺制造,就是上乘佳品。在部分人看来,“脚踩”就是中国制造泡菜的传统工艺。
部分网友留言说道:“我们家吃的腌菜都是亲戚这样踩出来带给我们的,我反而还听说有脚气的人踩出来的更好吃”,可见如果从另外一套意义系统中来看,这未必是“不卫生”,在一些情况下还是“更好的选择”,正如湖南插旗菜叶的工作人员称:“我们老百姓都是这样腌制泡菜的。” 让酸菜生产、销售、消费的参与者共同认知新《酸菜标准》《榄菜标准》看来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已经病入膏肓的“酱腌泡菜”业,难道就没有拯救之道吗,是否能有一项新技术既能满足了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又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吃的放心”的朴素愿望,让中国酱腌泡菜重新取信于民。
推荐阅读: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