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加速发展,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向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健康、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对科研院所、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生物制药公司等而言,保存生物样本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集合体。
殊不知,海尔生物率先实现-196℃至常温全温域、全场景存储,突破大冷量斯特林超低温制冷等核心技术,引领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其推出全球首款-150℃物联碳氢深低温冰箱。而且,截至2021年年底,海尔生物累计拥有专利539项,获得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20余项技术成果通过国际领先鉴定,29款产品入选世界卫生组织PQS全球采购目录……
现在海尔生物已经发展为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生态品牌,从销售硬件转向提供“产品+服务”,在样本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血液安全四个场景,满足多样、多元的用户需求。比如,在疫苗接种领域,海尔生物通过创新融合物联网与低温存储技术,围绕疫苗接种安全,打造出“社区+移动”的数“智”化安全接种全场景方案。
海尔生物收获丰厚回报的背后,缘于它对创新的坚持。据悉,海尔生物的发展始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研发,当时这一领域被国外垄断。对此,海尔生物深知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咬定目标自主研发。于是,海尔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汇聚研发人才。
海尔生物总经理刘占杰带领团队,突破了压缩机等核心技术难题,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超低温冰箱。随着海尔超低温冰箱量产上市,国产替代变为现实。此后,海尔生物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战略,着力打造涵盖生物医药、自动化等领域的多元化复合人才队伍。公司建立了科技人才供应链体系,制定了中长期科技人才配置规划,形成了人才储备池并进行梯队培养,不断激发员工创新潜力。2021年,公司新增人员中(除一线生产人员),研发和市场人员占比达78%。
海尔生物航天冰箱早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标配。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三号”,它“六入太空”,并屡屡投身各种极限科考场景,随“雪龙号”奔赴南极,伴“蛟龙号”探测海底,助“彩虹鱼”探秘马里亚纳海沟。
可见,海尔生物不仅因为超低温制冷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和实现产业化,更是因为物联网的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