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五项举措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六个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犁铧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随着春风拂面,随着春雨润泽,大江南北将依次进入春耕时节。早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让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藏粮于地的前提是,藏粮有地。面对建设用地挤占耕地面积,耕地红线已经退无可退的紧迫情势,我们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增减挂钩、落实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的重点是,藏粮沃地。面对黑土地退化、土壤酸化、耕地盐碱化这些地力下降的严峻考验,推广保护性耕作、创新生态改良技术,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从容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山荒聊可田”变为“地力常新壮”。
植物没有土壤就不能生长,但是,如果播下的是“跳蚤”,断然不可能收获“龙种”。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在“一粒种子”问题上下足功夫。“一花一天堂”,一粒种子则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今天,我国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以上、对粮食增长贡献率超过45%,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种。中国碗装上了中国粮,中国粮用上了中国种。良种离不开良法。从“大水大肥”到测土配方,从“二牛抬杠”到卫星治虫,从“靠天吃饭”到“靠云稼穑”……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织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进程不断攀升。瞧!千里平畴,无人机播撒良种;看!百里麦浪,机器人施肥收割。手敲键盘种良田,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怎样一幅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盛景!
地与技,“藏”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藏”的是岁稔年丰、仓廪可期,“藏”的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永动力。脚踩厚土,身怀绝技,定能夯实丰收底气、定能守住大国粮仓、定能立于时代潮头。(王萧勇)
推荐阅读:旗龙